重庆确实在按下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加速键,具体举措和成效如下:
一、政策推动
发布相关政策措施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七部门于2024年12月印发了《重庆市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旨在抢抓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的重大机遇,培育壮大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新质生产力。该政策措施自2025年1月1日起执行,从多个方面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支持。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重庆市还出台了《重庆市“机器人+”应用行动计划(2024—2027年)》,明确将聚焦机器人应用重点领域,其中就涉及人形机器人。计划突破一批机器人关键技术,开发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的中高端机器人产品,并引育一批“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
二、技术创新与突破
实施“揭榜挂帅”项目
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公布了具身智能机器人方向第一批“揭榜挂帅”项目单,列出“开源社区、开放场景、技术攻关”3类共12个项目,鼓励合规企业机构“揭榜”。这些项目旨在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搭建创新平台
重庆市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牵头组建产业研究院、产业创新综合体等创新平台,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同时,还鼓励相关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在结构学与机器人设计、环境交互与自主控制等方面新建一批创新平台。
三、产业应用与示范
开放应用场景
重庆市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等为突破,通过“揭榜挂帅”方式分期分批引导相关单位开展应用场景开放试点。这些应用场景的开放,为具身智能机器人提供了丰富的测试环境和市场机会。
加强应用示范推广
重庆市利用市、区县两级智能化改造政策渠道,对在智能化改造中规模化应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的企业予以支持。同时,还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加强与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开发推广适用性强、规模效益好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
四、产业链协同发展
完善产业链布局
重庆市在机器人本体集成、本体配套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例如,重庆大学来福研究院和重庆来福工厂可以生产面向具身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这些企业的存在为重庆市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加强产学研合作
重庆市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搭建完善共享制造、中试验证、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这些平台的建立将有助于提升重庆市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整体水平,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重庆市在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政策推动、技术创新与突破、产业应用与示范以及产业链协同发展等多方面的努力,重庆市正在加速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并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大的突破和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