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电机受阻不能立即报警,可通过调整扭矩限制、缩小误差范围、优化程序互锁逻辑、增加到位检测、调整刚性参数或加装外部传感器等方法解决,以下是具体分析:
原因分析
扭矩限制未设置或设置不当:当伺服电机受到的阻力超过其设定的扭矩限制时,理论上应触发报警。但如果扭矩限制设置过高或未设置,电机可能继续运转而不报警,导致后续动作执行并引发撞机。
误差范围过大:伺服驱动器内部设有误差范围,用于判断电机是否到达指定位置。如果误差范围设置过大,电机在受到阻力时可能仍在误差范围内运行,从而延迟报警。
程序逻辑问题: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与伺服驱动器之间的程序逻辑可能存在缺陷。例如,PLC在发出脉冲后未等待伺服驱动器的反馈信号,或未根据伺服驱动器的状态进行互锁控制,导致后续动作在电机受阻时仍继续执行。
机械部件问题:机械部件的磨损、松动或卡滞也可能导致电机受阻。虽然这不是伺服驱动器本身的报警问题,但会间接影响报警的及时性。
解决方案
调整扭矩限制:
根据电机的额定扭矩和实际应用场景,合理设置扭矩限制值。当电机受到的阻力超过该值时,立即触发报警并停止运转。
打开扭矩限制功能(部分伺服驱动器可能称为STO功能),确保电机在受到过大阻力时能够迅速停止。
缩小误差范围:
调整伺服驱动器内部的误差范围参数,使其更小。这样,当电机受到阻力导致位置偏差过大时,能够更快地触发报警。
注意,在缩小误差范围的同时,需考虑伺服的刚性值。过小的误差范围可能导致系统在刚度较低时误报警。
优化程序逻辑:
检查PLC与伺服驱动器之间的程序逻辑,确保PLC在发出脉冲后等待伺服驱动器的反馈信号。
根据伺服驱动器的状态进行互锁控制,确保后续动作在电机受阻时不会继续执行。
增加到位检测:
在关键位置增加光电检测或接近开关等到位检测装置。当电机到达指定位置时,触发检测装置并发送信号给PLC。
如果电机未到达指定位置但PLC已发出后续动作指令,则触发报警并停止后续动作。
调整刚性参数:
根据机械系统的实际情况调整伺服驱动器的刚性参数。较高的刚性值可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但也可能增加误报警的风险。
通过实验找到最佳的刚性参数值,以平衡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报警准确性。
加装外部传感器:
在电机或机械部件上加装力传感器或扭矩传感器等外部传感器。当电机受到过大阻力时,传感器发送信号给PLC或伺服驱动器触发报警。
这种方法可以更直接地检测电机受到的阻力情况,提高报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