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编码器数值控制 18 个伺服电机协同工作,核心是建立 “编码器反馈值→位置 / 速度指令” 的映射关系,实现多轴按预设逻辑联动(如同步跟随、差速运行、位置触发等)。以下是基于 PLC 的实现方案,包含硬件架构、核心控制逻辑及程序样例:
一、硬件架构设计
需解决编码器信号采集、多轴伺服控制及同步逻辑处理三大核心问题:
组件 | 选型建议 | 作用说明 |
---|---|---|
主控制器 | 西门子 S7-1214C(支持 16 轴脉冲)或三菱 FX5U(支持 20 轴) | 处理编码器信号,计算各伺服指令,支持高速计数和脉冲输出 |
编码器 | 增量式编码器(如 1024 线,A/B 相 + Z 相) | 提供位置 / 速度基准信号(如主轴或传送带位置) |
伺服系统 | 18 套带脉冲接口的伺服驱动器 + 电机 | 接收 PLC 脉冲指令,执行位置 / 速度控制 |
高速计数模块 | 若 PLC 内置高速计数不足,需扩展(如 EM253) | 采集编码器高频脉冲(支持≥100kHz) |
脉冲输出模块 | 按轴数扩展(如每模块 4 轴) | 向伺服驱动器输出方向 + 脉冲信号 |
二、核心控制逻辑
根据编码器数值(位置 / 速度)控制 18 个伺服,常见模式有两种:
1. 位置触发模式(适合点位控制)
2. 速度 / 位置跟随模式(适合同步控制)
三、程序实现(以位置触发模式为例)
1. 编码器信号采集(高速计数)
ladder
// 西门子S7-1200示例:初始化高速计数(编码器A/B相接入I0.0/I0.1) LD "首次扫描" CALL "HSC_Init" // 高速计数初始化函数 EN:=TRUE Mode:=0 // 模式0:A/B相正交计数 Preset:=0 // 预设值0 Enable:=TRUE Q:=#HSC_Enabled // 读取当前编码器值(存储到DB1.DBD0) LD "循环扫描" CALL "HSC_Read" EN:=#HSC_Enabled CurrentCount:=DB1.DBD0 // 编码器当前值(双整数)
2. 位置触发逻辑(18 轴动作控制)
ladder
// 当编码器值≥1000脉冲时,启动伺服1(Q0.0输出脉冲) LD "循环扫描" LDD>= DB1.DBD0, 1000 // 编码器值≥1000 AN "伺服1已启动" // 未启动状态 = "伺服1启动标志" // 伺服1启动:输出脉冲(目标位置5000脉冲,速度10000脉冲/秒) LD "伺服1启动标志" CALL "PULSE_OUTPUT" Axis:=1 // 轴1 Mode:=1 // 位置模式 TargetPos:=5000 Speed:=10000 Start:=TRUE Done=>"伺服1完成标志" // 当编码器值≥2000脉冲时,启动伺服2(同理扩展至18轴) LD "循环扫描" LDD>= DB1.DBD0, 2000 // 编码器值≥2000 AN "伺服2已启动" = "伺服2启动标志" // 伺服2控制指令(略,同伺服1) // ... 依次扩展至18个伺服的触发逻辑
3. 同步跟随逻辑(速度比例跟随)
ladder
// 计算编码器速度(单位:脉冲/秒,存储到DB1.DBD4) LD "循环扫描" CALL "CALC_SPEED" // 速度计算函数(通过前后两次位置差/时间) CurrentPos:=DB1.DBD0 Speed:=DB1.DBD4 // 编码器当前速度 // 伺服3速度=编码器速度×0.8(比例跟随) LD "循环扫描" LDN "伺服3故障" MOVR DB1.DBD4, #Temp1 // 读取编码器速度 MULR #Temp1, 0.8, #Temp2 // 乘以比例系数0.8 CALL "SERVO_SPEED" Axis:=3 // 轴3 Speed:=#Temp2 // 设定速度 Enable:=TRUE
四、关键技术要点
五、适用场景与扩展
通过以上方案,可实现编码器数值对 18 个伺服电机的精准控制,核心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 “位置触发” 或 “同步跟随” 模式,并优化信号处理和程序结构以保证稳定性。